您的位置  首页 >> 热点关注 >> >> 正文
锐意攻坚成就卓著 阔步走向全面小康 ——“十三五”时期隆回经济社会发展回顾
[来源:邵阳日报 | 作者: | 浏览7331 次] 字体:[ ]


隆回县城新貌。

“十三五”时期,是隆回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5年——

在党中央和省委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,隆回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,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,积极融入高铁经济带,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,充分激活改革动力源,全面建成小康新隆回,高质量完成了该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;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5904户193935人全部脱贫,19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,实现整县“摘帽”;河长制、一件事一次办、推进新型城镇化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、粮食安全责任制等多项重点工作获省人民政府表彰;先后获得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、全国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先进县、全国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明显县、全国信访工作“三无”县、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、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、全面小康推进工作先进县等省级及以上荣誉60余项;县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,主要经济指标连续5年均排名全市前列;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、市级文明县城……

县域综合实力高效增强

隆回县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、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会议精神作为首要任务,第一时间学习传达,第一时间贯彻落实。认真开展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、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,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,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,以全局谋划一域、以一域服务全局。

隆回县持续推进“产业发展提质、项目建设提速”,主要经济指标连续5年均排名全市前列。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33亿元,固定资产投资178.9亿元,财政总收入15.1亿元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亿元,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19元,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10.5亿元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101万人。

农业基础更加稳固。保持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地位。“四主四特”产业格局基本形成。隆回龙牙百合荣获“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”,金银花入选全省“一县一特”品牌;金银花、龙牙百合入选“湘九味”中药材品牌品种。

工业发展提质增效。全县规模工业企业由113家增加到179家;规模工业增加值由32.5亿元增加到46.8亿元;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7家,新增发明专利373件,建立院士工作站2家、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;新建研发平台8个、服务平台4个。工业园区由6平方公里扩展到10平方公里,成为省级高新区和湖南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区。

商贸旅游活力迸发。该县引进步步高、红星美凯龙等大型商超,市场主体达到48926个。建成出口监管仓和保税仓。获评全省商务工作先进县和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。虎形山大花瑶景区和向家村牛天岭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、3A景区,成功举办2020湖南(夏季)乡村文化旅游节。

城乡面貌全面改观。该县城镇化率由31.3%提高到42.2%,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0平方公里、常住人口达27.4万人。怀邵衡铁路通车,隆回跨入高铁时代。城乡交通、水利、能源、信息“四张网”建设成效显著,基础设施不断完善。

“三大攻坚战”成效显著

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。隆回县立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全省最多的实际,按照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”方略,落实“六个精准、五个一批、四个切实”要求,健全脱贫攻坚工作考核、督查、退出、资金整合、人才支持、驻村帮扶等系列机制,构建专项扶贫、行业扶贫、社会扶贫大格局。尽锐出战、对标对表,狠抓责任落实、政策落实、工作落实。2016-2020年,全县共整合涉农资金24.27亿元,实施扶贫项目9177个,让贫困人口精准受益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5904户193935人全部脱贫,19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,获评全省全面小康补短板工作先进县。

污染防治攻坚战成绩优异。隆回县统筹推进“蓝天碧水净土”保卫战,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分别被国家和省表彰。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城市,全县空气优良率达97%,获评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。小沙江石材行业整体关闭退出,投入2.59亿元,完成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,入选“长江经济带突出问题整改示范案例”。落实“河长制”和禁渔退捕工作,清除网箱养鱼10余万平方米,处置涉渔“三无”船舶1020艘,实现“四清”“四无”目标。完成114座小水电站清理整改。矿山企业从74家整治至24家。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显著改善,城乡生活垃圾实现集中转运、无害化处理达100%。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、市级文明县城,获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。

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成效显著。隆回县守住“三保”底线,政府债务风险等级由“风险提示”降为“绿色安全”。政府融资平台由8家整合成1家。成立隆回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,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的问题。

着力破解发展难题

“十三五”期间,该县落实中央和省市部署,完成县乡机构改革、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、群团组织改革等任务。撤销石门乡、雨山铺镇、桃洪镇,设立桃花坪、花门两个街道;全县村(居、社区)由1005个撤并至572个。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做实村级代办服务,工作经验在全省推介。实施农村交通安全管理、乡镇财税征管、城镇卫生保洁、农村供水管理、学生营养餐和食堂供餐、园区管理体制等10多项自主改革创新,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,探索城企联动普惠养老试点,取得显著成效。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,县城周边30公里以内主干道公交线路全覆盖。常态化电视问政入选“湖南基层改革探索100例”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,志愿者达15万人,入选“邵阳基层改革探索10例”。

坚持为民办实事

“十三五”期间,该县优先保障民生投入,每年安排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75%以上。在全面完成省市民生实事基础上,每年办好10件以上重点民生实事。

社保、教育、医疗等民生事业全面进步。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100%动态援助。养老、工伤、失业、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,城乡低保、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实现应保尽保,优抚安置、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等政策全面落实。投入6亿元完成160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,基本消除义务教育“大班额”。完成全县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建设,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综合医院,乡镇卫生院2名以上全科医生覆盖率达100%,实现村村有卫生室、有合格村医,被评为国家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。

疫情防控交出满意答卷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,该县开展联防联控、群防群治,落实落细疫情防控措施,实现零病亡、零家庭外传染、零医务人员感染,成为全省第一批低风险县和复工复产最早的县。

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。文艺创作、文物保护、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成果丰硕,相继拍摄《印象花瑶》《父母的城市生活》等花瑶题材电影,连续举办三届“魏源杯”全国演讲比赛。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。

社会治理水平大幅提升。落实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,开展建设领域遗留问题专项整治,解决了一批信访积案和历史遗留难题。深入推进“扫黑除恶、扫毒除害”。交通问题顽瘴痼疾集中整治工作经验在全省推介。获评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、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。

政治生态持续向好

扛牢扛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,抓基层强基础,抓班子强队伍,抓纪律强作风。

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。完善乡镇“五小”设施,乡镇干部待遇按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20%落实到位。投入4亿多元,全面建设升级村级服务中心,达到党建、文化、便民、农业、医疗等服务“五位一体”的功能要求。

严格落实选人用人标准。完成村“两委”换届选举,“一肩挑”比例达97.7%;村级班子平均年龄42岁,较上届下降3.1岁;完成乡镇党委换届,班子平均年龄37.8岁。坚持党管人才,实施魏源人才行动计划,引进人才49名。

驰而不息抓好正风肃纪。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“约法三章”,驰而不息纠“四风”,深入开展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和“五规五治”整治,以钉钉子精神抓好省委第三巡视组反馈问题整改落实。深化监察体制改革,组建县监察委员会,派驻监督全覆盖,实现县乡监督执纪一体化。对县管党组织巡察实现全覆盖,在全市率先开展村级巡察,经验做法在全国推介。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,成效明显。精准运用“四种形态”,一体推进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。开展“廉洁单位”创建,落实“三个区分开来”,建立健全整改免责、澄清正名、暖心回访“三项机制”,为担当者担当,形成干事创业新风正气。

稿源:邵阳日报


责任编辑:lhxzzb